香港某中學因為被指公開學生拍拖名單,引起爭議;據報章報導,校方後來解釋,在早會讀出名單並非刻意安排,校方不是禁止學生談戀愛,只是警戒他們勿穿校服作親暱行為云云。這段新聞後來還有下文,原來校長用心良苦,在校刊發表文章,用講故事的形式來說明「愛不合時,抱恨終身」的人生道理,故事的主人翁據說是校長的舊同學:
「他原成績優良,惟高中後因談戀愛而令成績一落千丈,無法升讀大學。其後女友意外懷孕,為了負責任,他不惜身兼兩職養家。然而,辛勞廿載後他卻因疏於管教,兒子誤入歧途,終妻離子散。」
(見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321/18663563)
這故事也真的太冗長了,遠不及以下簡潔有力的「麥太版」:
「從前,有個中學生談戀愛,後來他死了。」
大多數人都怕死,包括中學生,只要向他們指出凡談戀愛的都會死,相信不會有很多中學生還膽敢談戀愛吧?
這個「麥太版」的邏輯比校長的版本強多了,因為「凡談戀愛的都會死」是真的;不信?你有本事就找個例外出來(不要指著那些談戀愛而未死的,因為他們都會死)!可是,談戀愛的中學生很多都沒有成績一落千丈;成績一落千丈的也有不少後來勤力讀書,升上大學;女友意外懷孕的是少數,就算當了爸爸要養家,自己讀不成大學,也未必沒有其他發展機會,更沒理由一定疏於管教子女... (校長完美示範了滑坡謬誤。)
好了,說認真的,相信對很多中學生來說,校長的故事和「麥太版」都同樣不能打動他們,因為少年人是不會想得那麼長遠的;還有,情竇初開,那青春煥發的愛慕,是天地間一股難以阻撓逆轉的力量,而且越壓制便會變得越強大。辦教育的人應該了解這種力量,鼓勵固然不必,但壓制終是徒然,不如教導學生如何善用和有效分配時間,令談戀愛盡量不影響學業。此外,性教育也很重要,美國過去二十年未成年少女懷孕率大幅下降,難道是因為美國的少年人少談戀愛了?情到濃時,沒有多少個血氣方剛的人能把持得住;這時候,最重要的不是記起校長或麥太的故事,而是懂得防止懷孕。
其實,少年十五二十時的戀愛,是人生的寶貴經驗,可以幫助一個人成長;太多未必是好事,完全沒有,卻是值得遺憾的。
(圖為編輯所加,取自蘋果日報)
原文刊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