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提出六大產業之一的醫療產業,無不瞄準大陸富豪的高端市場來設想;在曾蔭權(或其背後高人)全面融合的思維下,更一度讓雙非嬰兒迫爆香港的私家、甚至是公立醫院產房,香港孕婦群起上街抗議的畫面,至今仍令人記憶猶新。儘管接收雙非的政策已因社會後遺症過大,已於2013年初全面叫停,但醫療產業卻像打開了的潘朶拉盒子,易放難收,金刀名醫早已蛻變成「月球人」、「星球人」(即一個月、甚至一星期便能賺一「球」!),還怎甘心安份服務香港基層的勞苦大眾?就連香港大學也在2012年開設深圳醫院,實行「港大深圳化」的發展策略;作為香港十大傑青的名醫林順潮,也名正言順在開設「深圳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在自動請攖為山西小斌斌裝上義眼後,還不儼然晋身成為全國首席眼科醫生?
其實當我們的眼睛只鑲在北面,遂全然看不到南面也有一個龐大的健康市場。正如《人口政策》文件第六章提出,我們應該「迎接高齡化社會帶來的機遇」,積極開拓「銀髮市場」;但文件對如何促進長者健康,為「積極樂頤年」打好必要的基礎,強化社區層面的疾病預防及保健支援網絡,減少長者對護理服務和醫療系統的依賴,卻竟完全沒有著墨。於是我們可以在文件中,找到一幅幅長者活潑開朗、多姿多彩的樂頤年生活照,政府推廣積極樂頤年的眾多措施,則包括長者學苑、左鄰右里、票價優惠、長者中心設施改善、「人人暢道通行」....等等;但對於長者醫療健康這種頭等大事,卻竟完全不置一詞。
欲要一窺《人口政策》文件的真正奧秘,則我們必須翻到另一章:「以新來源補充現有人口及勞動力」,隱藏在第4.13節中「若干行業,例如...護理服務業,均面臨勞工短缺」那極簡約的描述。由此對特區政府來說, 長者健康的頭等重要因素,便完全約化成護理服務人手不足的問題。但既然我們要「迎接高齡化社會帶來的機遇」,按理實應抓緊隨之而來的龐大商機,積極培養人才迎接挑戰;為何在大好形勢下業界卻會面對勞工短缺,因而引伸出需要輸入外地低技術勞工的結論?是由於官員老生常談的,新一代的年青人養尊處優,不願刻苦,拒絕加入職務艱辛的護理服務業;抑或由於經營者抱殘守缺、不思長進,令這重要產業根本得不到應有重視,從業員無法獲得體面收入和晋升機會──現在還要面對外勞搶飯碗的威脅?
見微知著,「護理服務業勞工短缺」所揭示的的,正是在積極樂頤年一張張快樂面孔的背後,所隱藏著一大批被擱在護老院,忍受環境惡劣、擠擁不堪的長者,彷彿早已成為社會上被遺忘的,要留待外勞來「收拾」的一群。想要改善生活環境嗎?那些需要接受護理服務的長者,就不要指望能在香港體面地生活了──他們只能參加在《人口政策》文件第6.6-6.8節提及的「廣東計劃」,交由鄰省來「迎接高齡化社會帶來的機遇」!至於更為短缺的香港高端醫護人員,則留作服務大陸富豪的市場!
千萬不要忘記,在六大產業之中,我們還有檢測及認證、環保和創新科技等產業。鮮為人談論的是,中藥和食品等行業,對提高社會整體的健康水平至關重要,均是檢測及認證的主要服務對象。可惜的是,我們卻很難指望檢測及認證業面向廣大市民,因為它有一更任重道遠的使命,就正如官方的《香港便覽》中指出:「在拓展內地市場方面,CEPA容許香港的測試實驗所與 內地指定認證機構合作,為香港本地加工產品提供中國強制性產品認證(簡稱CCC)的檢測服務。 在2013年起生效的《CEPA補充協議九》,允許在廣東省試點將香港檢測機構獲准承擔的認證服務範圍放寬至食品類。有關措施將為香港檢測和認證業在內地帶來更多機遇,並促進兩地之間的貿易。」
至於環保產業,當然亦大可用於改善香港的環境質素,提高社會整體的健康水平;創新科技產業,當然亦可在健康科技上作出貢獻,改善長者疾病預防、家居安全和自我照顧的能力...凡此種種,顯而易見地,皆對真正的積極樂頤年十分重要。尤其關鍵的是,和前述只向北望的醫療產業相比,這些新興產業若能植根香港市場,不但對長者顧客來說將是一大喜訊,同時亦能吸引更多年青人投入其行列,讓產業政策能令需求方、供應方,以至整體社會同步受惠,說不定日後科研成果還可出口外地……但這些都會納入官方產業政策的視野嗎?還是不要再指望好了。
摘自《以銀為本:7評香港產業|人口政策》
作者:鄒崇銘、韓江雪、易汶健
出版:印象文字 201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