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9775

規劃失衡 旅客太多 港鐵塞爆了

$
0
0

執筆之時,有線電視今集的《新聞刺針》,已經有4,600個facebook likes。

節目的拍攝手法,很容易令觀眾代入記者處境。觀眾一邊看,一邊回憶上下班時間被擠壓,等四班車也上不到車,轉車時要拔足狂奔……難怪不少遊客也會在金鐘站拍照,記錄人民如潮湧的一刻。

還未計算等升降機、塞地鐵、關車門時有刺耳的警告聲響、以及行李輾腳。痛苦的經歷。

跟幾位熟悉運輸的朋友聊天,他們也稱讚節目。這類「不如我親身試下」的節目,簡潔平實,訊息清楚:蘇局長活在平行時空。

不過,朋友們也認為,節目用旅客數目增加,帶出港鐵越來越擠逼的惡夢,似乎沒有提及交通政策失誤。

節目找來統計學者推算,如果鐵路班次不變,旅客數目越多,港鐵乘客越多,乘客要等更多班才能上車。Sad but true,港鐵數年內難以再加密班次。

問題是,節目把上班苦況,跟旅客人數上升兩項議題湊在一起,一度令我有錯覺,以為旅客是上班時等幾班車的元兇。

拍攝的是上班時候,估計只有少量旅客乘搭港鐵,大部分也是上班上學族。如果要突顯旅客大增,逼爆港鐵,拍攝時間應在下午,最好在金鐘站,因為當中不少離開海洋公園,乘港鐵到其他地方。

學者的推算依據,是旅客和乘客升幅「關係很明顯」,我理解是強的correlation。我認同旅客是問題根源的相關,以至有因果關係,然而,本地的人口流動,加上保鐵路輕巴士的政策,同樣有力解釋港鐵塞爆。簡單羅列三項統計。

一、港鐵每天平均乘客人次上升

運輸署的數字指出,在2003至2012年,港鐵每天平均乘客,由近300萬人次,升至425萬人次,比例由不足3成升至約35%。相反,巴士每天平均乘客,由約405萬人次,下降至2010年的約378萬人次,隨後回升至2012年的383萬人次。

新圖片

本地常住和流動居民穩步上升,但專營巴士搭客下降,一個推論是,一些巴士乘客,自願或被迫轉坐港鐵。1999年9月《第三次整體運輸研究》,決定「鐵路應該成為客運系統的骨幹」。運輸署則推行巴士配額制度,嚴格限制專營巴士在路面行走的總數。鐵路主導的政策,是導致港鐵乘客不斷上升的其中一個原因。相信,for better or worse,將軍澳的居民感受最深。

立法會文件指出,2005至2013年,幾條港鐵路線的入閘數字,繁忙和非繁忙時間的平均乘客流量均有上升,其中將軍澳線的繁忙時間(以鐵路線最繁忙的兩個車站之間,於一小時內的乘客量計算)的平均乘客流量由2005年的36,600人次,升至2013年的44,800人次,增幅超過22.4%。東鐵線同期增幅有21.5%。

港鐵自2012年起每星期增加逾1,300班列車,但同期總乘客量,也上升了接近3%,市民或許未能感受到乘車較以往舒適。

二、跨區工作人數增加

相較2001及2011年,跨區工作人數增加,尤其是居住新界,在港島工作(增逾31%),以及居住港島,在新市鎮工作(增逾19.1%)。同區工作的人口減少約8.52%。此外,近十年內部遷移人口減少,但跨區工作人數增加,表示乘搭各項交通工具(包括港鐵等公共交通工具)通勤的需求增加。

新圖片 (3)

三、十年來多了22萬人乘搭至少2程上班

除了跨區工作人數增加外,2011年比2001年多出22.2萬人需要乘搭2程或以上才到工作地點。以鐵路前赴工作地點的工作人口,不論主要或輔助,達到140萬人,較巴士的119萬人多。這反映居住地方和工作地點路途較轉折,增加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的人次。

新圖片 (1)

新圖片 (2)

總的來說,港鐵由朝逼到晚,旅客太多是原因,本地人主動或被動轉乘鐵路,也是原因。要疏導港鐵人流,限制自由行,最多可以減少非繁忙時間和下午繁忙時間人流。解決上班人潮,就要加派巴士和邨巴,這需要限制私家車數量增長配合,騰空路面使用量。一個根本問題,是工作地方仍然集中在九龍和港島,而工商業和住宅規劃是以鐵路站為核心區。這似乎是死症,唯有鼓勵僱主允許僱員彈性上班,港鐵推出優惠票價。有受訪者在節目中,比喻港鐵為地獄。期望新鐵路線開通後,可以舒緩問題,搭港鐵,不再是通往地獄之路。

[主題圖片來源:《新聞刺針》截圖。]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9775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