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9775

香港電視生態問題出在哪?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接連發生的免費電視牌照事件、明報撤換總編輯及李慧玲被解僱,一再引發業界及市民對香港新聞自由和傳媒生態的關注。由來自天主教學校的師生校友所組成的「國民知情」,上星期六(2月22日)於城市大學舉行「誰偷走了我的電視?」電視生態研討會,嘉賓為流行文化評論人阿果、香港電視高級編導蔡錦源及NOW新聞台高級記者簡學悕。見證電視業30多年變化的蔡錦源認為無綫霸權是歷史使然,而在政治壓力下,電視新聞加強自我審查將是未來趨勢。

時代變化 公眾要求更多選擇

近年無綫電視及亞洲電視的製作屢遭市民批評,不少市民要求政府開放更多免費電視牌照,提供更多節目選擇。然而,兩台壟斷免費電視市場幾十年,一直提供很多節目以饗市民,為何公眾今日才不滿起來?香港電視高級編導蔡錦源認為,現今經濟發達,生活上任何事物均有多種選擇,「電話apps都大把得揀」,反而免費電視台只有兩個,令市民不滿。流行文化評論人阿果認為,究其原因,市民從互聯網可觀看其他地區的電視節目,比較之下,高下立見。

電視台流水作業 致不良生態

蔡錦源八十年代初入職無綫電視。他指,1967年無綫電視開台時,香港電視業人才匱乏,例如浸會學院的傳理學系到1968年才成立,對於電視專業「當年根本冇人識」。於是,當時的員工均大膽創作,百般嘗試,務求了解觀眾的喜好。了解後,員工便集中製作,不再作新嘗試,唯恐收視下跌,得罪老闆,以致工作不保,故製作遂漸淪為流水作業。

他續指,九十年代起,流水作業式的生產令低薪的新人容易取代較高薪的舊員工,無綫得以大幅削減開支。然而,新人經驗不足,訓練僅三個月便要正式投入工作,成為「廉價勞工」,更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反觀自己當年接受半年訓練,「不用工作,從旁觀察,聽從師父教導」。

無綫走入社區 為霸權奠基

蔡錦源認為無綫電視一台獨大實屬無心插柳。八十年代,無綫電視的節目會入走入社區,作戶外廣播,如《歡樂今宵》與區議會、民政處的合作、婦女節目、《葵青早晨》、《觀塘早晨》、香港小姐冠軍的社區拍攝等,無綫走訪各區,與香港市民建立「親密關係」,令看無綫成為市民的習慣,為收視奠下基礎,而亞洲電視當年正正沒有「走進社區」。蔡強調當年無綫因「走進社區」而獲收視基礎純屬意外,「我們玩得開心嘛!和觀眾一起玩,最開心了!反正器材齊備」。

新聞自我審查討好買家

無綫電視的新聞報道被譏「事事但但」,有維穩之嫌,NOW新聞記者簡學悕認為,一向以來,當無線播放敏感新聞,大陸政府自然將之删除,這是慣常做法,為何無線近年要進一步作更嚴謹的自我審查,把六四晚會等敏感新聞排到較後播放?阿果回應指,即使敏感新聞被刪去,無綫為了賣出節目賺取版稅,自然要減少敏感新聞,討好買家。

阿果認為,新聞佔電視台的盈利甚少,故製作只求不過不失。簡學悕補充,某電視台每天播放的新聞時數,均是剛好乎合政府的最低要求。新聞「賣不到錢」,誰會費勁發掘真相?蔡錦源估計,將來政府會取消電視台的每日最低新聞報道時數,借故減少新聞量。他亦指電視台現已著力發展網路新聞程式,這將是未來方向。蔡錦源指,電視台始終是商業機構,為了錢,自然要確保續牌成功,故新聞節目不大尖銳。反之,香港電台無須憂慮續牌,自然有膽量抨擊政府。

編輯:劉軒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9775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