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管弦樂團在12月18和19日舉行「梵志登的莫扎特和馬勒」音樂會。筆者去了18日的一場,但坐進音樂廳時已深感不妥,前台一張唱片都沒有,座位上沒有場刊,台上不見樂手。然後港樂的行政總裁、董事局主席和梵志登步上台,宣布港樂的人事經理楊劍騰(Ambrose Yeung)於當日下午在玩羽毛球時忽然猝死。由於事出突然,很多樂師感到震驚,無法演出,故取消當晚演出。觀眾可立刻購買隔日的音樂會門票,並憑舊門票退錢。
筆者不認識楊先生,但從認識他的朋友和報道得知,楊先生為人友善有趣,熱愛音樂。楊先生服務港樂15載,一直敬業樂業,與同事關係融洽。而且他新婚不久,離世時只是39歲,真是天意弄人。為紀念楊劍騰,港樂將19日的音樂會獻給他。
這次音樂會演奏的曲目是莫扎特的《降E大調雙鋼琴協奏曲》和馬勒的《第四交響曲》。那是莫扎特的第10首鋼琴協奏曲,創作於1779年,是他唯一一首雙鋼琴協奏曲。很多人相信這首協奏曲是為他和姐姐娜娜而寫的,然而,他後來是和奧爾恩哈默—一位顯然不太討莫扎特歡心,卻令他承認其音樂天份的學生共同演出。
負責演奏的是來自荷蘭的約臣兄弟(The Jussen Brothers),這兩位90後的鋼琴家(哥哥1993年出生,弟弟1996年出生),年紀輕輕已經灌錄過多張唱片,更曾在2007年臨時頂替 Martha Argerich演出,可說是樂壇新星。他倆早在梵志登來港前已曾合作演出過相同曲目,因此這次故劍重逢,明顯是因為梵志登對他們寵信有加,有意栽培他們。
約臣兄弟二人的彈琴技巧差別不大,可能是跟相同的老師學習,並經常交流切磋所致。哥哥的琴觸較硬,弟弟較陰柔。二人的彈奏風格簡潔靈巧,力量不算大,力度變化也不多:即使是彈奏相同的單音,都沒有什麼變化,戲劇性較少。不過兄弟之間的默契十足,音樂交接得非常順暢,連放踏板的時間都幾近一致。
至於港樂,這首作品難度不高,他們主要是充當伴奏,沒有任何亮點,表現不過不失,在水準之中。演奏完畢後,梵志登和兩兄弟擁抱,感覺有點像父與子的擁抱,相信在未來的樂季,應可再欣賞到他們與港樂的合作。最後他們加奏了一首四手聯彈的慢樂曲結束上半場。
音樂會的焦點當然是馬勒的第四交響曲。若把貝多芬視為第一位交響曲大師,將交響曲推上一個高峰,那麼馬勒可堪稱是第二位交響曲大師。馬勒一生的作品以歌和交響曲為主,他與貝多芬有很多相信之處,二人都過不了「九之大限」,即寫了九首交響曲便離開人世(馬勒不敢稱大地之歌為第九,最終也未能完成第十交響曲)。貝多芬開創了交響曲結合合唱之風,馬勒也在多首交響曲中將兩者合二為一。
這首交響曲在馬勒的巨作中,屬於較短的作品。它描述了死神的邀舞、天國美好的景像。雖然表面上樂師並無異樣,但從音樂中聽得出他們並未能從朋友突然離開的陰霾中走出來。在第一樂章中,很多佻皮活潑的樂段都只具其形而失其神,難從中聽出喜悅之情來。主題變化時亦不太能夠轉變氣氛,失去對比性和戲劇性。在第二樂章中,獨奏小提琴的定弦要較平常高一個全音。為此,樂團團長王敬在身旁準備了另一支小提琴,讓他能隨時更換。這獨奏代表了死神,而王敬的表現恰如其分。樂團表現最好的部份是演奏第三樂章的主題時,充滿黯然神傷之情,反映他們真正的心情。可惜之後無以為繼,各樂部出現多次失誤。最後樂章有一名女高音獨唱,通常她出場的時刻叫觀眾感尷尬,因為樂章之間本不應拍掌,但見到獨唱出場,不拍掌卻好像不合禮儀。這次港樂的安排相當聰明,在第三樂章近結尾最輝煌的時候讓她進場,樂章間不作停頓。今次的獨唱是坎睿思(Chen Reiss) ,可惜筆者坐在她的正後方,只在後段樂團部份較柔聲時才聽清楚她的聲音。她的嗓子很美,但較成熟,不太符合馬勒「像孩童般」的要求。
雖然港樂的演出平平,但在此情況下演奏,實難以十足狀態表演。但願他們能早日平復心情,奏出美樂,給觀眾和在天上的故友欣賞。
(刊登於 Art Plus 2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