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立防空識別區,有人嘲笑為只是一隻無牙老虎的單純表態,但這也可能是中國崛起後大戰略的轉變,不容忽視。中國近年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漸顯野心,除了設立防空識別,中國軍艦在去年十二月於南海公海直接駛向美國巡洋艦的前方並停了下來,是近年鮮見的挑釁行為;中國就南海爭議向菲律賓施壓,其壓力亦不單是維持現狀或報復。自中國建立防空識別區後,日韓皆作出反應,例如韓國亦設防空識別區作反擊,而日本不但強烈反對,安倍晉三亦不理國際壓力而參拜靖國神社。
究竟這是一場國際政治的鬧劇還是中國大戰略的轉捩點﹖視乎中國有多認真,而其他亞洲國家認為中國有多認真。我認為安倍參拜靖國神社並不是單純屈服於日本右翼的壓力,更是對中國設立防空識別區的重要反擊,這顯示日本對中國策略轉變的審慎。另一方面,中國一直在領土爭議採取「反應式強硬(Reactive assertiveness)」策略,即是一種維持現狀的不鬥事亦不怕事的態度,但中國不會希望永遠維持現狀,近來中國的一連串行動也許正是放棄「反應式強硬」策略的開始。
參拜靖國神社的中國因素
日本首相近三十年變換頻繁,但有趣的是,當中任期最長的首相都公開參拜過靖國神社,包括中曾根康弘(1982年11月至1987年11月)及小泉純一郎(2001年4月至2006年9月)。更有趣的是,剛於去年十二月參拜靖國神社的安倍晉三可謂小泉親手培養的首相,而以他現在的支持率看來,雖然比高峰回落不少,其任期仍有望打破短命的魔咒。
在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後,中方的喉舌報章旋即批評他屈服於右翼力量。這講法不無道理,因為安倍的支持率已經從高峰的七成回落逾二十個百份點,他有理由從經濟以外的議題尋找支持,尤其是傳統右翼的支持。可是,來自日本右翼的壓力一直存在,為何過去三十年就只有中曾根康宏與小泉純一郎會高調參拜靖國神社﹖
其實除了中曾根康宏及小泉純一郎,宮澤喜一曾在1992年的秘密參拜靖國神社,橋本龍太郎也曾於1996年參拜,但他們卻沒有中曾根及小泉般高調。中曾根在1985年參拜靖國神社前事先張揚這是官式參拜(以公款支付香油錢,即代表全日本參拜),並選擇在日本在二戰時宣布無條件投降的8月15日(日本稱之為「終戰日」)參拜,高調得在中國擊起千層浪。小泉在2001年首次參拜靖國神社,儘管招來中國的強烈不滿,但他不理中韓兩國的反對,在其任內每一年皆有參拜。
為什麼中曾根康宏會在1985高調參拜靖國神社﹖一來那右翼對中曾根施加極大壓力,二來他有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戰爭中失不少同袍,因此對二戰有情意結。更重要的是,大概他沒有想過中國會有那麼強烈的反應。事實上,中國在此之前數年的反應還算溫和,甚至對1979(大平正芳)及 1980(鈴木善幸)的參拜不表抗議,中國突如其來的強硬立場理應在中曾根的預料以外。面對中國的激烈抗議,中曾根康宏立即取消原定於秋天的另一次參拜,並在紐約會見趙紫陽,釋出善意,最後更拒絕接受日本政府替他支付的參拜費用。
可是,為什麼中曾根康宏會那麼在意中國的反應﹖如果來自右翼的壓力是唯一影響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力量,他根本就不讓步。中國在八十年代沒有現在般強大,所以中曾根在意的不是來自中國的威脅,而是蘇聯。蘇聯在冷戰時期是美、日的共同敵人,與中國為敵並沒有好處。由此可見,是否參拜靖國神社從來不單是日本國內左右力量角力的結果,更是日本外交戰略的重要構成部份。
小泉純一郎對右翼的依靠甚重,因此他在任六次參神社,中日的關係跌至冰點,但這是否代表小泉可以完全沒有外交戰考量﹖小泉的拜訪原定於8月15日「終戰日」,但因為來自中韓及日本左翼的壓力而提前兩天。小泉在 2001年8月13日參拜神社後,立即向中韓釋出善意,表示希望到訪,在中國眼裡,小泉是希望積極修補關係,可見小泉並不是完全漠視中國的壓力。在「九一一」事件發生後,日本打算派兵往阿富汗支援美國,於是急求亞洲各國的理解,於是再向中國釋出善意。「九一一」事件後,中國對美國亦尋求在反恐方面的合作,日本不是頭號敵人,於是讓小泉到中國,小泉在盧溝橋亦發表對戰爭深切反省的講話,中日關係稍有好轉。
從中曾根及小泉的歷史可見,中國因素不單影響是否參拜的決定,更會影響首相參拜後的處理方式,而參拜本身亦是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部份(例如爭取支持出兵阿富汗)。
安倍的參拜與防空識別區爭議
安倍晉三這次參拜與中曾根康宏及小泉純一郎的有什麼根本的不同呢﹖當中最大的差別,是中曾根與小泉在第一次參拜時很可能都未能預期中國會有強烈的抗議(雖然一定會反對),而安倍這次參拜是在中國建立覆蓋釣魚島的防空識別區之後,中國不可能不強烈反對,甚至有報復行動。正如前述,中國在1985年前對任何參拜的反應都傾向溫和,因此可以推斷中曾根未能預想中國突如其來的立場轉變;小泉純一郎在第一次參拜後迅速兩次向中國提出到訪要求,他為修補關係付出的誠意在中日歷史上這算是史無算例,這可以視為小泉未能成功掌握中國反應的證據。
如果參拜靖國神不單是日本國內左右力量角力的結果,更是日本外交戰略的重要構成部份,安倍晉三的這次參拜也許對中國設立防空識別區的重要回應。
為什麼安倍要急於回應中國的防空識別區﹖因為有跡象顯示中國已經放棄了其一貫的「反應式強硬(Reactive assertiveness)」策略,即是一種維持現狀的不鬥事亦不怕事的態度-中國會強硬回應其他國家在領土爭議上的積極行動,卻不會主動挑釁。雖說這策略旨在維持現狀,但中國的強硬回應是展示其實力及堅持的行為,有助漸漸改變現狀。中國從來在南海及東海的爭議中保持克制,但當菲律賓在2012試圖逮捕在黃岩島海域作業的中國漁民後,中國不退縮地與菲律賓海軍艦艇對峙;當日本在釣魚島附近拘捕中國船長後,中國禁止稀土出口至日本,也是另一個強硬回應的例子,證明中國一直採用「反應式強硬」策略。
可是,這次建立覆蓋釣魚島的防空識別區並沒有回應日本的任何行動,完全是中國主動激發領土爭拗的行動,明顯與一貫的「反應式強硬」不符。中國多年來堅守「反應式強硬」,因為中國要給世界一種和平崛起的印象,配合其「韜光養晦」的大戰略方針。中國的國力雖然在改革開放後急速冒升,但仍與歐美各國仍距離,因此以「韜光養晦」戰略來等待時機是最明智的做法。可是,如果中國的國力已經累積至有力挑戰其他國家水平,中國領導人會否仍然乖乖的抱守那「韜光養晦」的保守原則﹖全世界的領袖大概都恐懼中國終有天會揚棄和平崛起,因此密切觀察中國露出獠牙的跡象。在領土爭議上,放棄「反應式強硬」策略就是就放棄「韜光養晦」獠牙,與中國一海之隔的日本哪可能視若無睹﹖
事實上,除了建立防空識別區,中國軍艦在去年十二月於南海公海向美國巡洋艦作出挑釁;在南海加強海、空巡邏,同時向菲律賓施壓,這些都是中國顯露野心的證據。這是不容忽視的獠牙,因此這可能是中國由「現狀型強權(Status quo power)」轉型為「修正型強權(Revisionist power)」的過-當中國正式轉型為「修正型強權」,將對美國及亞洲各國構成威脅。
因此,日本要回應的不是中國建立防空識別區本身,而是中國的隱藏多年的野心。如果視參拜靖國神社是回應中國野心的行動,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中曾根康宏及小泉純一郎在首次參拜後皆急於與中國修補關係,但安倍晉三卻依然故我,準備與中國打外交戰。正如前述,中國因素不單影響是否參拜的決定,更會影響首相參拜後的處理方式,小安處理參拜後的方式是他如何處理中日關係的重要指標。
日本對美國的失望
日本要回應的不單是中國的野心,更是美國含糊的立場。美國當然對日本、台灣的領土爭議立場由始至終都是一種有計劃的含糊,這含糊在中國奉行「韜光養晦」時一直沒有問題,因為中國不成威脅,但當中國漸顯野心,日本、台灣不得不重新衡量美國的可靠程度了。
防空識別區在國際法沒有地位,中國建立防空識別區看似虛招,但卻起了有趣的分化作用。在中國宣布建立防空識別區後,美國派出兩架轟炸機闖入識別區,表面上看似不承認這識別區,但卻指民航要向中國通報,與日本立場有矛盾。美國的做法表面上同時顧全了日本與中國的面子,但實際上美國在中國眼裡是丟臉的退讓,而在日本眼裡則是可惡的背叛。
美國近年不斷重提「重返亞洲」的策略,但卻沒有國家質疑過其策略的實際承諾與投放。這次中國的「虛招」是對美國「重返亞洲」策略的一種回應,並成功讓美國醜態盡出及提高了其部署的難度;日本這次突然的參拜也可能是對美國懦弱的一種回應,提醒美國「重返亞洲」不只是一個漂亮的口號。美國在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後表示失望,但最失望的其實不是美國,而是日本。
* * * * *
我們當然仍然可以視中國建立防空識別區為一種表態、一種虛招,但這樣可能會錯過中國大戰略轉變的關鍵。從安倍晉三的反應看,我認為日本是很認真地看待中國近來的具大轉變。
究竟這是故事重複的變奏,還是變局的開始﹖我相信是後者。
(圖片來源:SC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