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9775

色彩斑斕的音樂會

$
0
0

(刊登於《三角誌》(Delta Zhi) 12月號)

聽法國作曲家德布西的音樂,絕對是一種另類的聽覺享受。他的鋼琴作品雖不及莫扎特的那種簡約的活潑,卻擁有滿是詩意的輕盈;雖不如李斯特的那種炫技式的華麗,但蘊藏一道內斂的靈氣——這就是德布西開創的印象派[1]音樂(儘管他本人曾否認自己是印象主義者)的特色:朦朧、意象無限、色彩豐富。

適逢今年是德布西誕辰150週年,世界各地都舉行多場紀念音樂會,「康文署」亦舉辦了名為「音樂意象」的系列音樂會,其中「齊默曼(Krystian Zimerman)鋼琴演奏會」更是該系列的焦點節目。

德布西的藍與紅

音樂會的上半場全是德布西的作品,分別是《版畫》和《前奏曲,第一冊》中的六首前奏曲。德布西的靈感來自多種事物,其中藍色的水是重要的創作泉源,激發他創作多首出色作品,例如前奏曲〈海底大教堂〉。齊默曼彈奏此曲初段時,手的觸感輕盈,及後漸變剛硬,在高潮時更是把手從高處「挫」下去,像是整座教堂從海底冒出,形成一幅壯麗的奇觀。他演奏的〈雨中花園〉,各個層次極為鮮明,特別是中段分成三層的童謠樂段,齊默曼能同時用三種力度彈奏各層,盡顯功力。

德布西的調色盤當然不只是藍色,該晚的曲目中還帶有紅色。例如〈格拉納達之夜〉便充滿一種西班牙的紅色異國情調。德布西採用了西班牙「哈巴涅拉舞曲」(Habanera)[2]的元素,令此曲有種異樣的風情。齊默曼彈這首樂曲時多了些表情變化,像是把心情投入當中的舞蹈節奏。上半場最後一首樂曲〈西風所見〉也令人聯想到狂野的紅色,因為那是猛烈的暴風—齊默曼的雙手在琴鍵上不停快速來回,用鋼琴刮起波蘭式狂風,同時展示了他高超的踏板技巧。

黑色的鋼琴奏鳴曲

下半場的曲目是史曼諾夫斯基(Szymanowski)的三首前奏曲和布拉姆斯的《第二鋼琴奏鳴曲》。史曼諾夫斯基的名字較陌生,因此場刊花了很大的篇幅來介紹他的生平。史曼諾夫斯基的作品不常被演奏,齊默曼彈他的樂曲,大概是希望向大眾介紹那位同是波蘭裔的作曲家的樂曲。

這三首前奏曲屬於史曼諾夫斯基最早期的作品,因此結構較為簡單,也很相似。齊默曼把它們演奏得婉約溫柔,充滿浪漫情調。經過三首短小的樂曲後,緊接的是一首黑色的鋼琴奏鳴曲。以黑色形容這首曲,是因為樂譜上密密麻麻的音符,簡直是密不透風。齊默曼的演繹剛強有力,在第二樂章時更激動得踏地板。在第三樂章的尾段有段難度很高的樂段:右手在彈顫音時,還要彈其他音。齊默曼彈的顫音很清晰,反映他的手指的獨立性極佳,而且左右手的交替轉換也很連貫。不過齊默曼彈到終章中段時略顯疲態,右手高音部份的旋律有點兒過柔,稍欠力度。

可惜當晚齊默曼的身體抱恙,樂曲之間總會咳嗽,大概因為這樣,儘管觀眾的掌聲如雷,他都沒有加奏,令音樂會有點失色。樂迷只好到場外搶購他親筆簽名的唱片,為音樂會「補色」。

齊默曼的演奏片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RR7eUSFsn28

德布西的代表作《牧神之午後》:http://www.youtube.com/watch?v=GbFjWPNfy6c

[1]印象派是於1860年代法國展開的藝術運動。它源起畫壇的新派畫家,強調光與色彩,而非物體的外部形象。這場運動亦影響了音樂界,其中以德布西和拉威爾為代表人物。

[2]哈巴涅拉舞曲原為古巴的舞曲,由西班牙船員把旋律帶回西班牙。當中的「哈巴涅拉節奏」是其特徵。很多作曲家以這舞曲寫了很多與西班牙相關的樂曲,包括比才的《愛情像一個自由的鳥兒》。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9775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