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9775

紙上談「夢」?

$
0
0

【頂理讀者來稿】

文:葉超威

「為左夢想,你可以去到幾盡?」一句來自《狂舞派》的對白,經互聯網瘋傳後,變得耳熟能詳、人人皆瑯瑯上口。從觀察互聯網的留言中,電影毫無疑問是成功地刺激觀眾去反思平日看待理想的態度。

電影之所以賺人熱淚,教人拍案叫絕,筆者認為並非全然出於電影情節中那份為了夢想,而在所不惜的熱血之情。電影之所以被我們形容為青春、浪漫,更重要的原因是電影鋪排的「追夢」情節,其實早早埋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只是現實中的我們礙於各式各樣的原因,這些情節沒有順利發生,甚至乎被隱藏在一個漆黑的角落,無人問津。在這樣的背景下,看著電影銀幕上,那個為夢想而追逐奮鬥的角色,不就是我們心中的投影嗎?於是,那個被我們遺棄的夢想又悄悄地敲打著我們的心,一切就像久旱逢甘露般,我們的心被滋潤了。感動,一方面是源於我們欣賞那份為夢想而付出的精神;另一方面,卻是我們又再一次接觸到那個「既陌生,又熟悉」的自己。

然而,在一片叫好的情況下,一種既可笑,又可悲的情況卻在暗中形成。電影的原意本是鼓勵我們努力追夢,誰不知卻弄巧反拙,出現了一種「電影完夢」的現象。我們離開電影院後,不是努力地籌劃如何去實踐自己的理想,而是繼續沉溺於電影的美好情節當中,這不是一種精神自瀆的狀態嗎?電影之所以賣座和有吸引力,因它締造了一個機會讓我們享受那份現實中經歷不到的追夢滋味。倘若,我們每一位都是言出必行,以行動實踐夢想的人,我大膽猜想再以追夢為題材的電影將會錄得票房新低。當然,我無意否認現實中會有坐言起行之士,為著自己的夢想不斷打拼,而只想提出我們要小心陷入這種「電影完夢」的狀態,以及避免成為「口號式追夢份子」。

其次,筆者亦想指出「為左夢想,你可以去到幾盡?」潛藏著的意識。「可以去到幾盡?」反映的是港人熟悉的功利主義,言下之意是問各位願意為夢想付出多少,夢想在你心中的價值多少。這個問法,夢想的意義潛藏著被扭曲的可能性,夢想平來就不是一樣可以衡量的事物,甚至我們根本就不應該用計算的態度去看待這回事。當夢想出現的時候,我們根本不能自拔,在不知不覺間我們會一次又一次地付出得更多,我們會為夢想而排除萬難,突破自己的框框、不斷地成長、蛻變,我們也無法預計自己到底能付出多少。

最後,我認為若談夢想,不應再問「要去到幾盡」,而應該是昂首闊步,向夢想繼續前進。我們都像一根火柴,倘若我們不去燃燒,火柴卻只是一條「廢柴」。

備註: 圖為編者所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9775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