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幾年大學讀了不少哲學課,早陣子看見有課中國哲學開班,心想我自已身為中國人,對中國哲學卻一竅不通,說起來也有點慚愧。不過我識寫識睇中文,冇理由俾錢交學費走去用英文去學中國哲學咁笨,自已拿起本書來讀不就可以自修嘛。讀中國哲學一定是先從儒家開始,而讀儒家一定要先讀「論語」。最初我想找些程度容易來試讀,看中了近幾年很火紅于丹寫的「論語心得」,網絡上對她大多正面評價,說她把儒家思想帶給平民百姓。可是看了第一章便決定放棄,她的書程度太淺兼吹水成份太多,當作流行電視節目消磨時間尚可以,但若要認真學習則是浪費時間。反正坊間的二手資訊的語論書質素參差,倒不如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看原著好了。
我初看「論語」是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上看,這個網站的中國古代經典十分齊全,而「論語」更有白話翻譯,兩個不同版本的古代注釋,文言文字典等輔助工具,十分方便好讀。只是白話翻譯使用大陸劣質中文,例如在某些章節把「君子」譯作「領導」實在讓人傻眼,雖然意思是看得明白,「君子」解作士大夫時譯作「領導」也不能說有錯,但就是看不順眼。回港旅行時逛中華書局,剛好看見新出版的「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版的「論語」,注釋和譯文水平高又易讀,有點以前中文教科書文言文的影子,並且由陳耀南教授撰寫導讀,於是便買下來把「語論」又重讀一遍。再者實體書還有裝飾書架的用途,在書架上放一部孔子的「語論」,告訢別人你多麼有內涵修養,與鬼佬在書架上放莎士比亞有異首同工之妙。
「論語」前後二十章,每章二十至三十節不等,以語錄形式記錄孔子與其學生的對話。初看時讀得比較慢,因為不熟一些古代用詞和句字結構,大約需要一個小時才讀完一章。讀到後來漸漸習慣了,看明白句字的結構,一些常用字如「說」=「悅」,「女」=「汝」,那些是人名那些是職位名等等記往了,差不多半小時便可以讀完一章。古代讀書人讀「論語」要把內容背熟,我只看一遍感覺水過鴨背沒有什麼得著,於是決定重頭再看時一遍並作閱讀筆記。筆記連結在文章的最後,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讀。
「論語」是儒家思想的基本,以前讀中文和中國文化時要學儒家思想,平常看書看報也常見作者引用孔子金句,所以或多或少對儒家思想也有一定的認識,書中不少金句也耳熟能詳。「論語」不似讀西洋哲學般設有命題推論,可以經得起反覆推敲討論。它只是孔子和他弟子的語錄,有立場無理據,讀者只能選擇同意或不同意,然後各自申述。而且大部份金句是人生大道理,基本上不可能說內容有錯,頂多只能說在某些處境不適用。不過如能把其中的一些金句背誦,在需要的場合引用來支持自已說法,倒也擲地有聲增加說服力,使用方法與聖經金句類同。至於說到比較儒家思想的優劣,我這個門外漢亦無謂獻醜,我的結論基本與考試模範答案差不多,沒有什麼獨特的見解。反而作閱讀筆記時,整理了一些有趣但無用的資料,一些平常被人遺忘,但不乏有趣解讀的金句,不妨在此分享一下。
「論語」中寫得最多的題材是什麼?是仁?是禮?是君子?還是講舊事周朝盛世?統統也不是。原來成本「論語」寫的最多是稱讚孔子,子曰自已讚自已的條目有52條,記錄從別人口中讚孔子的條目有11條,加起來比講君子的61條還多。不過君子有歧義,有時君子是指做到儒家思想的人,有時君子只是泛指士大夫貴族的別稱,所以真正講君子的條目要減半。另外除了讚自已,孔子亦很喜歡批評別人,有54條。對外人喜歡批評,對自已弟子則讚多於彈,讚有35條,彈只有15條。不知孔子太過自戀成日講自已,還是記錄「論語」的弟子太過崇拜孔子,相比下那邊廂聖經中的耶穌就謙虛多了。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活到七十三歲才死,可見他說大部語錄時,他還未聞道。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平常人喜歡說要三思而後行,原來孔子說不用三思,兩思就可以了。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孔子說想來上堂的人,要帶豬肉來交學費。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
原來孔子喜歡駕車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孔子十分愛他的車子,他不捨得賣車。
公山弗擾以費叛,召,子欲往。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叛,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平時孔子講到自已好清高,其實他好恨做大官。
讀完「論語」下一個目標是讀「孟子」,四書五經中的四書不太難讀,按計劃應該可以看得完,但五經則艱深沉悶得多了,恐怕已超出我的能力範圍。中國哲學不著重思辯,不夠腦力激盪,不及般西洋哲學有趣,但讀完感覺良好,好像看完心靈雞湯,正好是東西哲學的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