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帶我去月球》故事靈感來自於台灣知名歌手張雨生熱門歌曲《帶我去月球》,屬九十年代的青春愛情校園電影,講述恩佩時追求成為知名歌手的夢想,感覺每年台灣總會上映一齣關於夢想的電影,近年的台灣電影《九降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六弄咖啡館》《等一個人咖啡》及《我的少女時代》等也是以夢想為劇情發展的主線,並以浪漫戀愛為輔,但這齣電影稍為不同的是,導演刻意深入描寫年輕人追求夢想時的代價與責任。
當人們開始想像未來,總會開始建構夢想,夢想由一些自己的生活經驗、對別人的觀察、與自己性格與喜愛組合而成,夢想特別在人們在當時未能如願,而想達成的夢與與當下會存在距離的,倘若夢想與距離相若,那些可能被稱之為目標,人們或能在較短短的時間,利用自己的際遇、能力、想像來達成的,當人們對夢想開始堅持,並會積極籌備一些長遠的計劃達成這些夢想,例如怎樣裝備一些夢想所需的能力、維持有關夢想的想像空間與動力,那時候夢想開始被有系統地建構進而被開始稱為「理想」。
《帶我去月球》的女主角恩佩同樣需要建構夢想的過程,當時她很以張雨生成為偶像榜樣,極為希望成為歌手,當時他的歌唱能力備受認同,但她深知自己的舞蹈能力還需經過不斷練習提高,故她冒著哮喘復發之險作頻密的排練,務求與校園選拔中獲得小室哲哉的青睞,讓她有機會到日本受訓,由此看來,恩佩也與一般人無異,正建構自己的理想。
但當追求夢想的我們願意咀嚼恩佩贈予正翔的一句錄音後,我們應得以覺醒,她當時說:「那時候的我已經為夢想好好負責。」人們常眷戀與夢想而選擇逃避或遺忘追求夢想背後所需肩負的責任與代價,但恩佩選擇勇敢面對。她在追求成為歌手期間需承受未能升學進修、節衣縮食的代價,更甚的是懷才不遇的感受,那是最殘酷的。夢想並非絕對友善,它也會給予給予一些空口說白話的初始夢想家許多動力,動力可以是正面的鼓勵,也可以是給予他們一些挫折與失敗的經驗,讓他們盡早學習面對社會的現實殘酷,用以裝備追求夢想所需的能力,藉此提高實現夢想的機會。
當我們說起夢想的追求,也不忘提及夢想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