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視間裡,三隅高司隔著分隔囚犯和探訪者的玻璃,對重盛朋章說,把你的手貼上來,我會知道你想甚麼。重盛稍微猶豫,把掌心貼在玻璃上,三隅要給他看掌紋嗎?沒想到,三隅把自己的手,對著重盛的掌心,貼在玻璃上。重盛躱開,太基情了吧,兩個中年男人,隔著探視間的玻璃,掌心貼掌心。三隅用笑容讓重盛缷下心防,來嘛,也不是那麼難為情的事情。嗯。重盛順著他的意。好一會兒,三隅說,你有一個女兒,對嗎,幾歲。此刻,重盛和三隅的靈魂交疊了,山中咲江是囚室的玻璃,成為兩人交滙之處。
明暗詭計
是枝裕和以家庭倫理聞名,《第三次殺人》拍懸疑,似乎脫離他的專長。然而看罷全片,我覺得他有意把自己拍得不像自己,要是把過去的是枝裕和,歸類為正片,那麼《第三次殺人》則是負片。
電影討論的核心議題還是那些。破碎的家庭,重盛朋章、三隅高司與女兒關係疏離;扭曲的社會,法庭以經濟角度衡量犯人審訊過程,縱使同為殺人,法律上動機卻決定刑罰輕重;無能的男人,三隅高司既打劫殺人,不撫養女兒,這輩子沒做過甚麼正經事;堅韌的女性,外表儘管柔弱,關鍵時刻卻誰也勸不退的山江美咲。只不過,過去他用明亮溫馨的畫面敘述,今次採取深沉幽暗的節奏豈現。
《第三次殺人》的畫面設計較之前的作品巧妙,斧鑿痕跡甚多。此言並非貶意,而是想說,他有意藉此片調度另一種畫面風格。我們看到電影裡大量人物的臉孔,隨著劇情發展,由光明,漸次幽暗,甚至全黑。山中咲江和母親美津江在房子裡的長談,美津江臉孔全柔光以配合寄託和倚賴女兒的對白內容,漸漸地,她的臉如黃昏日落,落入黑暗,對白亦變為警告女兒別在人前亂說話。
光暗轉變施展在三隅和重盛兩人身上,成為縱貫全戲的主軸。最初三隅的臉,並不算太黑暗,然而,他和重盛每次單獨見面後,三隅愈來愈深沉、愈來愈黑暗,好幾個鏡頭,我們看到他全張臉只有一隻眼睛,其餘部份全在陰影裡。這樣的「黑暗」透過囚室的玻璃,一點一點往重盛朋章轉移,他的臉孔光明的部分愈來愈少了,他的想法和答辯技巧,也脫離了常軌。
反而三隅身上的光,豐富起來,明亮了。三隅判死前最後一次與重盛會面,光自三隅背後,囚室的門而來,正面的特寫施加了明亮而柔和的光輝;鏡頭甚至做了手腳,添加了仿如刮花了的濾鏡似的,矇矓的效果,隱喻聖人和天使示現。一個殺人犯出現聖人的光芒,這不是很吊詭嗎?到底是導演企圖暗示三隅拯救了山中咲江,抑或死亡令三隅獲得救贖?
然而再想深一層,觀眾看三隅的角度,和重盛看三隅的角度是一樣的。或許可以這麼說,覺得三隅像聖人,賦予三隅光芒的,是三重朋章。三重朋章經歷長久的與三隅的意識交流,兩人的靈魂互相感染,三重看三隅,其實看的是自己。
虛實交錯
玻璃的反射,常被用作對立角色,溝通的場域,取其「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視覺隱喻。是枝裕和的運用十分有趣,若然是攝影師的巧思,那麼攝影師應該得奬了。
往常看到的探視室對談,鏡頭一方真實樣子,另一方只見倒影,虛虛實實地出現在同一塊玻璃上。《第三次殺人》更進一步,鏡頭分階段,分層次地按劇情發展,把兩位主角的心理狀態投映在玻璃之上,讓觀眾感覺到三隅一步一步把三重拉進他空瓶子一般的世界。電影末尾那一段意味深長的行刑前對話,把虛與實的狀態發揮到極致。三隅在玻璃上顯示出數個錯位的虛幻倒影,真實重盛透過姿體語言,漸漸地邁入不同深度的虛幻的三隅重疊,繼而逐漸倒退、抽離。這一幕,觀眾看到的「真實」,其實也是虛假,鏡頭影著的是玻璃裡的三重。探視間玻璃是為了阻隔犯人和探視者而設,這塊隔阻物卻成為雙方靈魂交雜的場域。
探視間以外,山中咲江便是隔阻兩人又使二人交疊的玻璃。赴北海道尋訪三隅過去的長途火車裡,重盛打了個盹。夢中他與三隅、咲江打雪戰,鏡頭從高空俯視,咲江正好在兩個男人中間。咲江似乎是一切的開始,她楚楚可憐的身世,是否三隅殺人的關鍵?她的剖白與行動,影響着重盛對案件的取態。咲江本身就是一個迷一般的人物,觀眾分不清她哪一句是真,哪一句是假,她可能主謀三隅殺人,也可能故意引導重盛往三隅情有可原,甚或她有可能自己殺了父親。這豈不是那面玻璃,起到了相似的作用?兩位男主角各自把自己相信的真相,投映在咲江身上。不同的是,咲江作為有機體,她擁有一套真相,並非絕對客觀的存在。
顏色陷阱
相信大部分觀眾都玩過顏色陷阱遊戲,畫面上出現一個填滿黃色的「黑」字,玩家需要說出正確的顏色,是黑色呢?抑或是黃色。是枝裕和企圖透過《第三度殺人》營造類似的效果,探尋真相只不過是吸引觀眾看下去的誘因,他背後揭示的,很可能始終是家庭、倫理,甚或是複雜的人心。
社會倫理懸疑可算是日本電影拿手的類型了。近一年上映有《怒》、《愚行錄》,小說世界,遠至松本清張,近則是東野圭吾最廣為人知。若論產量,《第三度殺人》可謂多一套不多,少了也無妨的電影大類裡其中一部劇情不算突出的作品。然而考慮導演往績,它又比其他的電影多出了一點點甚麼。其他導演對角色的則重,集中於社會令人失去人性,主角扭曲性格導致悲劇形成。
是枝裕和並沒有把事件以悲劇形式拍攝,死者個性為人一切存疑,觀眾不清楚死者是不是死有餘辜。被害家屬似乎各懷隱秘,共謀與否,亦不是重點。三重殺人的動機確切與否也很難說。與過去是枝裕和那份濃重的人與人之間,溫情的連結完全相反。導演拍下大量社會裡面,機械一樣存在著的人們,按既定規則和潛規則,好或不好地活着的人們。身處其中的菁英分子重盛朋章,某日忽然察覺機械人一般活過來的自己,忽略了對年老父親的關懷、年少女兒的愛,試圖喚回內心的人性,戴着墨鏡落入了三隅設計的顏色陷阱。
電影裡面,三重朋章的女兒只現身兩場,無論年紀和髮型都和廣瀨鈴極之相似。三重女兒的絕技右眼流淚,山中咲江也出現過。我特意翻出《海街女孩日記》,四姐妹眺望鄉城,大姐跟四妹說,你可以當我們的妹妹留在這裡,感動的廣瀨鈴的右眼,滴下淚水。飾演重盛女兒的演員,會不會也是廣瀨玲?上網查找演員名單,遍尋不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