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電視新聞部最近製作了一套名為《東亞三國志》的專輯,一連三集的節目在早前已經播放完畢。這個節目讓筆者有「打爆電視機」的衝動,只因為當中的不少內容也非常主觀,如果不抱著批判性思考的態度去觀看的話,腦部隨時會被「植入」某些錯誤的觀念。本文將以最有問題的第二集節目作例子,與大家探討這部專輯節目。
對台灣避而不談
這套節目的官方簡介寫著「中國、日本和南韓,乃東亞地區三個舉足輕重的國家。三國毗鄰,關係密切。新聞部製作一連三集專輯,從歷史、軟實力及年輕一代,剖析三國的關係,如何既有合作,也有競爭。」
嚴格來說,這節目內的「中國」,所指的只是「中國大陸」,完全沒有談及香港和台灣這兩個同樣在東亞舉足輕重的地區。第二集的主要是探討「三國」的軟文化,但對台灣地區竟可完全避而不談。台灣流行文化對中國和香港的影響力,也許比韓國和日本的要大,台灣的科技品牌、電視劇、電影、流行曲、綜藝節目、電腦遊戲、街頭小吃等等的文化,正不斷影響著年輕的新一代。
台灣與鄰近地區合作和競爭,理應也有談論的價值,但有關的節目專輯完全遺忘了台灣地區,實在是一個先天的敗筆。同時,這也是曲線政治不正確,難道新聞部是覺得「台灣」並非「中國」的一部分?還是他們不敢稱「台灣」作「中國」?當中涉及自我審查嗎?
韓流稱霸!?
看完了第二集之後,筆者的第一印象是懷疑無線新聞部是收了韓國的錢,抑或是節目總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韓流擁躉。節目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手法,好像那些騙人的商品促銷廣告般,不斷主觀地向觀眾灌輸「韓國軟實力已經成為亞洲第一,連日本和中國也要甘拜下風」等類似的訊息。
無可否認,韓國的軟實力在近十多年進步得非常快,但這不代表韓風已經成為亞洲第一。讓人看得最氣憤的是,節目甚少提到客觀和完整的統計數字,只用幾個簡短的訪問就去盲目吹捧韓風的厲害。有看節目的話,你一定記得有受訪者說甚麼「韓劇以儒家內容為基礎」、「韓劇角色有禮貌」、「與其說日本流行音樂不行了,倒不如說韓國流行音樂很厲害」等滑稽的說話。
那一集節目不斷灌輸韓國的軟實力比日本強,實在無法讓筆者信服。軟實力所包含的應該不只是節目所提及到的流行曲、劇集和手機電器吧!日本作為傳統的文化大國,儘管日本流行曲和電子產品在亞洲的影響力不及八、九十年代,但無論怎樣客觀比較也絕對不會輸給韓國。去一趟「潮流探熱針」旺角信和中心,便能感受到韓流雖然旺盛,但與日本的軟實力,例如動漫、電玩、玩具、模型、時裝雜誌還是比,韓國還是有一段距離。
日劇出口量不及韓劇之謎
節目提到韓劇的總時數和出口量比日劇多,以此推論出韓國軟實力比日劇強,這是十分可笑的。背後的邏輯即是「多」就是一切,不用看其質素。韓劇時數多的確是事實,因為韓國有很多不知名的劇集,價格相對宜便,只要看亞視所購買的韓劇便能夠證明這一點。除了大河劇和晨間劇之外,日本主流劇集一向以集數少而見稱,貴精不貴多,一般只有十集左右。日本電視台製作得最多的其實是綜藝節目或體育節目,所以兩間無線電視台的劇集製作時數,也可能超越日本全國的所有電視台的時數總和。
而日劇比韓劇難引進到海外的原因,當然並不是因為日劇比韓劇質素差,而是日劇格價比韓劇昂貴,導致海外的電視台愈買愈少,包括香港的電視台。例如福山雅治的日劇酬勞是每集500萬日圓(約50萬港幣);《南極大陸》的製作費單是第一集就要1億日圓(約1千萬港幣) ;例如韓劇《原來是美男》平均每集只需一百多萬港幣。這樣比較的話,試問海外電視台購買日劇的價錢會比韓劇便宜嗎?
另外,韓劇對版權的管理比較寬鬆,日本電視台在賣一個節目之前,版權都要處理,程序複雜,播放時間和次數也有很多規限,甚至要跟演員公司打招呼。而韓劇則不同,電視台可以把版權賣斷,購買後播多次也可以,甚至有轉賣的權利。
上述的觀點,《東亞三國志》這部專輯完全沒有提及過,節目只是片面地跟著預設的立場,盲目吹捧韓流,同時矮化日本和中國的軟文化。一個民族的自卑感漸漸轉化為自大感,實在是十分恐怖。老實說,網民要是有心想惡搞的話,相信以同樣主觀的製作手法,輕易就能夠拍一齣吹捧「MK文化」成為亞洲第一的惡搞紀錄片吧!所以,《東亞三國志》根本不值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