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和新移民,是面書歷久不衰的議題,往往有數之不盡的like和留言。當然,批評較稱讚的多,多很多。
前天,有網民上傳了一個無線新聞的截圖,內容是訪問一個家庭,收入在官方即將推出的貧窮線之上,但生活仍然拮据。社聯倡議的有兒童的在職貧窮家庭低收入補貼,正正能夠幫助這批家庭。
問題是,訪問的內容激怒那位網民,順便揶揄大愛和左膠。以下是他批評的兩點:
一、「一個大陸來港家庭,幾撚窮幾撚慘咁。果位太太就表示,冇枱食飯冇枱做功課,黎左香港三四年都買唔起牛油俾個仔食,真係好撚慘呀可?」
二、「但事件難逃一眾高登仔法眼,留意呢位太太屋企入面,竟然係堆滿高達模型,其中一盒仲要係價值最少六舊水既MG版獨角獸FA模型!佢就話佢好撚窮,話冇錢買牛油,我就笑而不語。」
執筆至此,有3,860個用戶like了,2,465個shares,大部份也是批評的。
兩點澄清
剛巧,我認識那位街坊的社工,她跟我說了兩點:
一、受訪者說的是「牛肉」,不是「牛油」;
二、受訪者的丈夫,是當玩具運輸貨櫃車司機。
先說第二點。原來,社工在介紹受訪者丈夫職業時,只介紹了「貨櫃車司機」,做中港運輸的。她補充一般稱呼受訪者的職業,也不會那麼仔細,例如點出運送哪些貨物。因為這樣,記者不知道原來丈夫是當玩具運輸的。
至於模型盒,社工指她那時要接有線電視的記者前來,所以剛巧不在場,也不知道上格床被拍攝。房環境狹小,能拍攝的地方有限,所以順勢拍上格床。父親因為職業,得到一些高達模型,是正常事吧。
第一點就有一些複雜。社工稱受訪者是說「牛肉」,而非「牛油」,兩人看到訪問時,也認為字幕出錯。據悉,原來電視台那邊,也曾經認為有點問題。不過街坊回應肯定,就播出街了。也許這是受訪者不擅面對記者和傳媒之果。
連同上一段介紹社聯低收入補助方案,無線新聞的篇幅有3分35秒。
我要承認,沒有親自問那位街坊,但我嘗試多走一步,問一下訪問的情景。
傳媒在報導和評論扶貧和民生政策,一定會積極找街坊講故事,訴說貧窮如何令生活變差,希望新政策能夠幫助他們脫貧。讀者就會按著例子,評論政策是否有用。單談政策,記者和讀者也未必明白政策目標,例子可以幫助說明。老師教作文時,也會鼓勵學生用例子吧。
只有窮到燶才算貧窮
如果社工的澄清真確,爭議則道出一個現象,就是不少香港人仍然認為窮人真的是「窮到燶」才值得幫。家庭一有非必要開支(例如玩具),就會認為他們只好享樂,而社工為著自己飯碗,即使花光公帑幫人也不要緊。今次的例子就更差,因為受訪者是有口音,於是聯想到新移民,一定是貪福利和身份證才來香港的。將來推出低收入方案,有現金補貼,他們一定會大吃大喝,衣錦還鄉云云。跟著,不少人也會回帶,找尋年前騙綜援的個案,指綜援養肥人。
拿回2004年社會政策學者黃洪做的基本生活需要研究報告調查,報告認為人的生活不應只能夠生存,應以「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的標準(例如有足夠開支應付交通和電腦及上網費)。這是混合絕對及相對貧窮的計算方法。
經學者、研究員、福利受助人和非受助人整合意見後,得出一個三人健全家庭的基本生活開支,不計住屋,是7,489元,折算到現在約21.6%的通脹率,開支為9,107元,加上受訪者現時的劏房月租三千多元(以中點3,500元計算),總開支要約12,600元。現時政府有補助劏房補貼、書簿和學費補貼,收入剛剛能應付開支。
再論社聯的低收入補貼方案。現時三人家庭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一半,是11,750元,即有約四分之三的三人家庭,入息較這個數額高。以社聯的建議,這個受訪家庭,能夠每月獲2,225元補助,大概是補足至入息中位數六成水平(而已)。
社聯星期四(8月22日)發佈低收入家庭補貼方案。(圖片來源: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貧窮線預計在九月出籠,梁振英和特區政府會重鎚出擊,推出民生政策挽救民望,之後會商議低收入補助方案,包括現時不同民間團體倡議的現金補助。屆時,媒體會四出找民間團體做訪問,民間團體也會四出找傳媒做倡議工作。
還有多少街坊願意上傳媒?
雖然不少社工也預備被罵,也習慣了被罵,然而,如果網友看到幾個片段,就批評受訪者和社工,還有多少街坊願意向傳媒訴說生活狀況呢?為何不想想,收取呎租35元的價錢是否過分?或者,it’s not a matter of truth, but perception。如果讀者先驗地認為一個例子不值得幫,就算之後有人用十個例子反駁,也失去效力。
我很擔心香港被溝淡,會批評政府不爭取更大的入境審批權。然而,要怪罪於個別跟隨丈夫來港的新移民,似乎捉錯用神。再者,即使家中有高達,原因也不一定是直接購買。只要多做一點義工,不難知道,社會福利團體、議員辦事處、或者民間團體不時也做轉贈、義賣等活動,所以得到玩具,或者二手但整潔的家庭電器,也不奇怪。
註:同場附送有線新聞的報導。
主題圖片來源:無線新聞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