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主席劉慧卿及前主席何俊仁上周的2017特首選舉方案言論,引起公民社會廣泛批評。剛過去的周二(13日)晚上,在八號風球迫近之下,仍於太子總部舉行黨內座談會,親身解畫、為言論降溫,意圖平息黨內爭議。
筆者在發言時指出,是次事件背後更大含義:是在爭取普選特首一事上,民主黨的「底線」在哪裡?劉、何,甚至許多民主黨人,都是在思考「民主黨應該把底線劃在哪裡?」但筆者認為這是問錯問題了,民主黨應該要問的是「公民社會想把底線劃在哪裡?」前者是上世紀的舊政治模式:以政黨為出發點,提出一套認為是最好的政見,然後說服群眾跟從。但在新世紀,公民社會的政治力量大了,甚至超越政黨,新的政治模式是:從公民社會出發,了解群眾認為是最好的政見,然後以此為依據。
在今天的香港政治現實,已經沒有人人理所當然要跟從的政治領袖了,只有願意聆聽、以民意為依歸的民意代表。爭取普選是一場長期戰役,民主黨每次失言,也要開一次座談會來解畫嗎?即使能夠,可以把訊息帶給全港七百萬人嗎?這是捨本逐末的方法,最切實的方法,還是放棄「政黨要帶領民眾」的舊政治思維,改為「民意代表要聆聽民眾」的新政治思維,少說話,多聆聽。
究竟此次事件帶出什麼意義、值得留意?座談會於周二舉行,但秘書處於先前一天、即周一才發電郵通知,時間已經倉促,在八號風球迫近之下(天文台一直說考慮晚上掛八號,但他媽的,凌晨一時許才掛,學足梁振英的語言偽術),仍然有五十多人現身,且多是從地區而來的基層黨員,而當中大多數是衝著何俊仁的「底線論」而來(原因在下篇再解釋)。評論團一個朋友,本來該晚另有約會,也特別抽空到來、旋即離開,足見何俊仁言論所引起的關注,的確非同小可。
而何俊仁也有備而來,在發言時最後也說一句:今次只想帶出大家討論,既然目的已達,不會再爭議下去,未來只會集中佔領中環。
座談會於晚上七時半舉行,持續逾兩個多小時結束。劉慧卿在會議總結時,也透露了舉行的原因:留意到大家的關注,故此舉行講解、溝通,即使大家未必完全同意也問題,至少我們解釋了原委,也希望大家在地區可以幫忙解釋。
儘管劉慧卿和何俊仁上周訪問出街後,均引起批評,但論程度及背後象徵意義,劉慧卿較何俊仁輕微得多,為什麼?先重溫劉慧卿8月6日刊登於《明報》的專訪,其備受爭議的兩段言論,包括:
1)「(普選)主要的目標是什麼?目標不是公民提名」;
2)「(提名委員會)但最終的效果是什麼?就是令不同政見的人獲提名!」她提出,就算提名組成及運作不公平,但若最後仍可推出不同政見候選人, 「是否就不合乎普及而平等的原則呢?」
第一段言論,劉慧卿根本沒有錯,硬要批評犯錯,就應該一併批評真普選聯盟。讀者沒有失憶的話,應該明白,所謂在2017年特首選舉設公民提名的概念,是源於真普選聯盟上月提出的三個方案。的確,在方案一和三,是有2%登記選民的「公民提名」概念,但方案二是沒有。由此可見,當真普選聯盟提出2017年特首選舉方案時,根本沒有「100%需設公民提名」的目標。至於在劉慧卿發言後,曾經說「一定要有公民提名才算真普選」的真普選聯盟成員、社會人士等,若果要就這點批評劉慧卿,也應該同樣批評真普選聯盟。
第二段言論,若果記者沒有寫錯、讀者沒有理解錯誤,劉慧卿的意思是:只要提名委員會最後能夠推出不同政見候選人「入閘」,就算組成及運作存在不公平,也並非不能接受。
作為泛民政黨主席、真普選聯盟成員、逾廿年民運資歷者,劉慧卿的確錯了,錯,在她把焦點和爭取的對象,放在有機會入閘選特首的人,而並非一直沒有機會直接提名特首候選人的香港市民。試想,過去兩次特首選舉,公民黨梁家傑、民主黨何俊仁也能夠在提名委員會得到足夠支持「入閘」,以劉慧卿的邏輯而推論,這樣的提名委員會最後也能夠推出不同政見候選人「入閘」,就算組成及運作存在不公平,也可以接受?????這樣的話,民主黨還爭取改變什麼?
真普選聯三個方案,儘管也保留了提名委員會,但都最大程度上為市民爭取直接提名的空間:方案一和三都設「公民提名」概念,至於方案二,應該是參考美國總統的選舉人制度,讓選民變相直接提名。
筆者很奇怪,人民力量、甚至其他泛民支持者,只攻擊第一段言論,而其實劉慧卿根本無錯,反而,真正出錯的第二段言論,抨擊力道又不足。左派人士經常說香港人政治智慧不足,筆者越來越相信了。
言歸正傳,劉慧卿的錯,是把焦點和目標放錯了,離開了公民社會。這樣的錯誤,按筆者所知道,民主黨內不止劉慧卿一人如此,在座談會當晚,五十多人,絕大部份都是在想「怎樣的方案才是最好」、鮮有思考「群眾究竟想要什麼方案」。民主黨確實存在這種文化,估不到在這種氛團下,幾年前才加入的劉慧卿,也迅速同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