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9775

唐君毅先生的教育思想與新亞精神

$
0
0

本講座講稿是講者在2004年7月,出席華夏書院、香港人文哲學會合辦的「新亞精神與中西文化」講座及座談會的講稿。

-新亞精神是新亞書院所確立的文化理想,∵是眾多學術前輩多年努力的結果,∴涵義豐富,不同的人可從不同的角度對她有不同的了解。
 本文嘗試從唐君毅先生的教育思想的角度對新亞精神加以說明。
一 兼容理想與現實、古今與中西的教育理想
-唐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依其價值觀、人生觀而引伸出來的,他的哲學體系,我們以前亦有討論,是一種以心靈涵攝一切的道德的理想主義,其包容性是中西哲學中所罕見。
 →其教育思想亦有兼容並包的特性。
-這種觀點,在其抗戰期間所寫的「中國教育應有之根本改造」1938一文已可見出。他以為當時的教育的目的有兩面:
 /適應現在-解決實際生活生存的問題
 \準備未來-實現文化理想
 ∴反對抗戰以來國內人士對中國當時教育的兩派對立的意見。
 /現實派/改革派-當時的教育在戰時必須完全改造,以適應抗戰的情勢。
 \理想派/保守派-以歐戰歐洲各大學仍然從事高深學術的研究為理由,拒絕教育改革,維持現行教育。
 →前一派目光過於短視,後一派則不設實際。∴當時的教育應結合理想和現實而不應只篇於一面。
-在「對香港學生的期望」1970一文中,他以為當時(新亞書院已加入中文大學)香港的殖民地式的教育,主要觀念是政府需要、技術性及商業性;此既不合乎中國傳統教育的理想,亦不合乎西方教育的理想,只能稱為中西文化邊緣地帶的教育。
他以為香港教育的理想,應為:以廣大社會需要包涵政府需要,以人文教育包涵技術教育,使教師成為真正的教育家以代替一切教育上的商業觀念。此亦顯出其結合理想與現實的胸襟。
-不單結合理想與現實,唐先生還有結合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襟抱。他自己的價值取向雖較近於傳統中國的文化教育思想,然而,他並不排斥西方的文化教育思想,而是採取兼容並包的立場。
 ∴他能夠欣賞近現代西方的教育精神。
在「中美文化教育之比較」1957一文中,他稱頌包括美國的民主主義、實用主義和歐陸的存在主義這三種現代西方的教育精神,以為三者各有其優點:
 /民主主義教育-能吸納各種教育人材
 -實用主義教育-能令科學得以發展及生活水準提高
 \存在主義教育-能令人把握人的真實存在
-另外,在「對未來教育方針的展望」1959一文中,他亦承認過份強調傳統教育思想亦有不足之處,如有些宋明書院教育部分,理想過高,不適合現代社會。
 e.g.不注重為學生謀出路。
 他以為這在古代可以行得通,∵士子可以歸田,半耕半讀。但現代卻行不通,∵學生沒有歸田這回事。
→唐先生的教育思想兼容理想與現實、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可說集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大成。

二 傳統書院教育理想的繼承與發展
I 為學與做人並重
-唐先生的教育精神雖然兼容並包,但他最能闡發和身體力行的,是傳統儒家,特別是宋明書院教育的精神,而後者的最重要主張,是教育的目的,在於成就人的道德人格,亦即為學與做人並重的主張。∴唐先生與新亞書院創辦人錢穆先生在依宋明書院學規而仿作的新亞學規中的首兩則,都突出了這方面的意思:
求學與做人,貴能齊頭並進,更貴能融通合一。
做人的最高基礎在求學,求學之最高旨趣在做人。
-在「辦學的三大義與教學的三大事」1959一文中,唐先生將傳統書院的宗旨看成是教育的首要目的,他以為,一間學校最重要的是首先須有許多人──先生在一處做學生的榜樣,而教學最後的目標是要成就一個個的人。∴教學生如何做人是辦學的第一義;傳授知識與鼓勵學術的研究是第二義;學校的課程的編排和學生的考試成績是第三義。但第一義必須要貫注到第二義,第二義也必須要貫注到第三義。但第三義就是最切實的一點,這點在嚴格說起來,也確實是不容忽視的。
 →他並非單講傳統教育思想,而是將它和現代教育思想互相融通。

II 教育意識五層論
-唐先生不單繼承了儒家的教育思想,並且以其哲學思想加以全面發揮,建構出其教育意識五層論的觀點。這種觀點,在其《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1958一書提出。依此觀點,他以為教育之目的在成就他人人格之進步以延續文化,∴教育之活動自始即依於人之道德理想而有。
-教育意識與一般道德意識之不同:
/一般道德意識-以支配自己改造自己,以成就自己之人格之進步,文化生活之陶養為的。
\教育意識-依於吾人成就自己之道德理性,以成就他人文化生活之陶養,人格之進步,而延續人類文化於他人或後代之人之意識。
∴純粹之教育意識,可謂為「對自己人格之道德價值之自覺」之犧牲,以成就「他人之文化生活與人格」之意識。可謂之為道德意識以外之另一客觀意識。
-各種教育意識之高下,可分為五層級論之(p.619-622):
1. 夾雜自己之生物本能而主要為滿足自己之本能之目的之教育意識。
e.g.父母教兒子要勤力讀書,將來可找到好的職業以支持家庭。
e.g.統治者教育人民奉公守法,以確保政權的穩定。
2. 無私的求延續文化於被教育者之意識,而視教育者為純粹之接受者。
i.e.只著重學生的記憶、感覺等被動的機能,側重灌輸式的教育。
3. 無私的求延續文化於被教育者之意識,而視被教育者為自動之人格。
i.e.進一步著重學生的理性這種主動的機能,側重啟發式的教育。
4. 無私的求延續文化於被教育者之意識,而視被教育者不僅為文化之承受者,且兼為一能創造文化者。
i.e.更進一步著重學生的行動的機能,即意志,側重價值創造的教育。
5. 無私的求延續文化於被教育者之意識,而視被教育者的文化創造能力為一未被規定的形上實在。此即有儒者所謂師之意識,即「友天下善士,以守先待後為己任,而德可以配天」之教育意識。
i.e.唐先生的教育形上學,即教育的超越意識。
 依講者的引伸,價值由下而上(小而大),基本的次序與其心靈九境哲學的價值層階是相一致的:
1. 由下而上-強調超越層面有較高的價值。
2. 由外而內-強調主體(內在)層面有較高的價值。
3. 由前而後-強調實踐(行)層面有較高的價值。
 講者以為唐先生的教育思想,能提升到哲學的層面,使教育思想成為全體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其識見超越許多中西教育家和思想家。

三 新亞書院的教育理想與實踐
I 新亞精神的詮釋
-在「我所了解的新亞精神」1952一文中,唐先生探討了新亞精神的涵義。他以為新亞書院成立不久後已逐漸形成一新亞精神,後者正在不斷的創造中,∴對於什麼是新亞精神,各人可以有不同的了解。
-唐先生是從文化精神的角度講新亞精神,∴超越一般將新亞精神講成是吃苦或奮鬥的精神。當中有著其新儒家的哲學與文化的理想(新儒家講返本開新,有結合傳統中國文化及近現代西方文化的理想)。他以為「新亞」即新亞洲,或即亞洲的新生的意思。
 亞洲在中國與世界的概念之間,∴新亞精神在於一方要照顧中國的國情,一方要照顧世界學術文化的潮流,嘗試建立一教育文化理想並加以實踐。
-亞洲是世界最大的一洲,比歐洲有更古老的文化──四、五千年綿續不斷的文化之中國與印度;同時是世界最偉大的宗教──耶、回、婆羅門、佛教,以及偉大的思想──儒、釋、道的發源地。近二、三百年雖然在科學與工業技術等不及歐美,甚至成為歐洲最大的殖民地,顯出多方面有不足,與歐美相形見拙。
 但是,亞洲的落後並非整個文化精神的落後;她的新生並不止是充量的接受歐美的近代文明,∵她的文化精神本身沒有死亡。相反,亞洲的偉大的宗教和思想,是千古常新的,當中的仁愛、慈悲、謙讓等,能使全世界人類得救,避免毀滅。
-新亞自參加中文大學後,∵情況與以前不同,現在只變成三間成員書院之一,它的精神應如何發展,是當時新亞及其他書院同人最關心的問題。
-依唐先生的自法,當時中大的教師、董事會和香港政府中人各有不同的教育方向和觀念,大致說來有兩個:
 /香港主義-以香港的地方本位教育,以香港政府和社會的利益為第一義,這不能說完全不對,∵新亞要人承認,就必須部分滿足別人的需要。
 \國際主義-聘請教師方面,多有在國際取得學位,中大又出席國際大學會議,發展成國際性大學,並多聘請訪問教授。
-唐先生認為上述兩條路都不能說是中大的真正目標,雖然他同意中大精神可包涵此二方向。∵
 /香港人在地理上雖是香港的,但生命是中國的
 \中大即使在國際上取得地位,也不能代表中大的特殊性,它要代表中國文化承先繼後的發展精神。
-∴中文大學之所以用「中文」兩字,應該不只應用語言方面的意義,它如果沒有意義,我們應賦予它意義:應指「中國文化」。
-但上述對中大的看法只是新亞自己的觀點,∵中大由三間成員學院組成,而它是行聯邦制的,其理想應是從三院理想融合而成。
 /崇基-世界性、基督教精神
 -新亞-中國文化、儒家精神
 \聯合-香港社會需要、務實精神

II 新亞精神的具體實踐
-依唐先生在「新亞的過去、現在與將來」1973一文的看法,新亞過去的一些主要教育內容為:
1. 溝通文、史、哲,重視通識教育
新亞有感於現代大學教育分科分太多,把學問世界割裂,弄得支離破碎,∴要使各種課程,相互連繫。一人研究任何學問,有核心,也有外圍。e.g.錢穆-核心是歷史,外圍是哲學與文學;張丕介-核心是經濟學,外圍是文學與哲學。
2. 結合教育與生活(可稱為教育生活化)
希望生活與學問能連在一起。老師間關係與師生間關係俱非職業關係而是倫理關係,是朋友或父子兄弟的關係。
e.g.有位新亞畢業同學回校送唐先生一張照片,上面寫著:「君毅教授惠存。」唐先生沒說話,只看他一下,他馬上明白,便改寫為:「:「君毅吾師惠存。」→教授只是職位上的名稱,不能成為一表示師、生關係、倫理的名稱。
e.g.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新亞研究所的師生關係很融洽,令我印象較深刻的一項傳統,是每年春節研究所都會舉行新年團拜,令學生可以到訪老師家,師生間有很親密的情感交流。
3. 結合教學與行政
教師間的關係是朋友關係,∴新亞聘人的待遇並不懸殊。
e.g.錢先生當校長,其薪金比其他教師多不了十分之一;兼任教師與專任教師待遇亦差不多。
另外,既然生活與學問打成一片,則作人與作事、教學與行政亦沒有全相分離。∴教師都擔任點行政工作,辦行政的也教點書;務求教學與行政,做人與做事聯繫起來。否則行政人員只抱事務主義、技術主義的觀點,而負責教學者亦全不知行政的艱難;而學生亦因無作人作事為學打成一片的老師為模範,將把負責教學的老師作書生看,把負責行政的人當公務員或官僚看,這是很不好的。
-後來,在新亞併入中大後,新亞同人看到了新亞精神很難再得到認同和實踐,便成立獨立於中大之外的新亞研究所,而據唐先生在「新亞研究所之存在意義」1972一文的看法,新亞研究所的宗旨與新亞書院的宗旨互相配合,相輔相乘
 /大學部-注重文化意念的培養,傳授知識
 \研究所-發掘問題後,作進一步研究
-新亞研究所的中國文化研究的主要特色,在於對中國文化作一綜合的了解。
 ∴教師有一面的專長,但對學問各方面都有一全盤通識
e.g.牟潤孫先生的專長為文學,但對史學對哲學都有通識
 ∴學生可專門學習一科,但對文、史、哲亦有相當了解
e.g.學校月會演講及對外演講會,題目包括多方面,規定同學必須參加
e.g.中大研究院歷史系只會考歷史系課程,但新亞研究所則必要考一門文學或哲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9775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