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週舉行的英超亞洲錦標賽及曼聯訪港因為香港大球場的草地質素和排水系統欠佳,令香港成為國際笑話。香港足球總會會長霍震霆早前回應問題時表示,希望能盡快興建一個設備更好的新球場,解決設施不足的問題;讓香港能舉行更多及更大型的國際活動。他更表示香港運動員已不能再等,香港十分需要一個有蓋足球場。不過,實情是香港現時根本不乏運動場及足球場,而是當局沒有審視現有的場地規劃;把香港的體育發展推向絕路。
時移世易 不如重建及翻新運動場
這次香港大出洋相,各方重提興建啟德體育城之聲不絕於耳。但不要不末倒置,香港的體育問題不在於硬件和場地,而是政府的推動力度和政策方向。先不談康文署的管理不善的問題,事實就是港九新界各區其實均不缺乏運動設施或運動場。興建多一個大球場真的能對症下藥嗎?其中作為香港體育地標的大球場,每年3月尾會舉辦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均吸引大量球迷,令大球場「全場爆滿」。這亦是每年香港大球場唯一入座率最高的時候。
此外,每年暑假期間有足球外隊訪港,如今年的英超球隊曼聯、去年的阿仙奴和前年英超伯亞洲錦標賽邀請了車路士等,同是座無虛席。不過外隊不是票房保證。因為只要戲碼較次,也幾乎肯定沒可能滿座,如去年年頭賀歲杯的廣州富力、日本球隊清水心跳和南韓球隊城南一和,四場賽事也只有共20794人入場,缺乏叫座力。香港擁有一個大球場已經足夠,重點是當局如何管理及保養好這一類符合國際水平的大球場;因為盲目興建新的大型球場只會令其步大球場後塵。
圖:小西灣運動場
香港根本「大把」球場
以本地足球隊南華和傑志作例子,南華會以香港大球場用作本地足球賽事的主場,但 2010-2011年度的球季中總入場人數也只是有33789人,即是說 18場聯賽賽事人數也不足以坐滿一個大球場。而傑志以將軍澳運動場作主場,但情況亦不遑多讓,18場聯賽賽事人數也只有 9233人。此外,香港足球總會主辦的 90場甲組足球比賽中平均入場人數更只有 957人,而 2011-2012年度的球季則是1157人,可見入座率嚴重偏低;大球場的旺季只限於某時節而已。可想而知即使興建新球場,入座及使用情況亦只會和大球場類近。
早前足球圈中人多認為政府當局興建啟德體育城,能令各甲組隊多一個球場選擇,解決設施不足的問題。不過,如上曾言,十八區中的運動場並非不足夠。除了香港大球場以外,小西灣運動場(11891人)草地質素和設施俱佳,建築費達2.3億元;更符合舉辦黃金田徑等大型賽事,但奈何政府選址的位置不佳,地點偏遠令球場幾近報廢。而為了 2009年的東亞運而興建的將軍澳運動場(3500人),建築費近 3.5億元,但單邊看台的設計被批評為浪費了資源。此外,旺角球場(6664人)歷時兩年重建後也成了巿區鬧市中的唯一一個好選擇,今季公民及晨曦兩甲組球隊輪流使用。
但其中大埔運動場及元朗大球場便曾因為燈光和草地質素不符合亞洲足球協會的規定,而未能作香港球會在亞洲賽事的「主場」。而深水埗運動場亦因場地設施所限,未能作電視轉播。與其說香港需要多一個45000人的大場館、有蓋的足球場云云,不如翻新及增建球場設備,不要浪費現有的設施。如深水埗運動場(2194人)、元朗大球場(4932人)、大埔運動場(3000人)、青衣運動場(1500人),甚至荃灣城門谷運動場(5000人)和屯門鄧肇堅運動場(2200人)。再者,各甲組球隊亦早已對以上球場的草地質素感到困擾及不滿;這次外隊訪港只是把潛藏已久的問題引爆出來而已。
啟德體育城成本不菲
而且亞洲足協規定要參加亞洲聯賽冠軍杯必須有平均近5000名入場人次,香港球會長遠來說要參加這項亞洲球會的最高級賽事的話,必須要有多個符合規格的球場;而以上提及的運動場正正都是可以增設看台座位及改善場地設備作長遠之計劃和用途,霍震霆口中的香港在體育上的「設施不足」之說並不成立。
此外,興建體育城的開支不但不菲,更說得上是繼高鐵後的另一天價產物。在2008年初,當局公布啟德多用途體育館計劃時,建造費只需60多億港元。但參考2009至2010年的文件,啟德體育城的預計成本已升至301億港元。而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在去年的民政會上聲稱毋須擔心啟德體育城未來成為大白象工程,因為政府委託的顧問公司完成報告,建議啟德體育園區採用公私營合作方式的財務和融資安排,但官方估計建造費用亦需要150-160億港元。綜觀以上條件,與其興建一個新的有蓋體育場「浪費資源」,重建或翻新、甚至在以上球場加蓋才更符合經濟成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