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陳雲的城邦論引起香港不同的身份認同、本土意識、族群論述的思辯,網上戰火愈來愈激烈,卻不多人離開鍵盤,針對《香港城邦論》《香港遺民論》等書中理論展開真正的討論。「本土意識與香港社群論述論壇」曾邀請陳雲(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梁國雄(立法會議員)、成名(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孔誥烽(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張秀賢(學民思潮代表)評論及回應此等意識與論述對建立香港人身份的關係,本網亦因應論壇的討論,特意訪問成名,探討相關看法。
何謂華夏文化,並以此立論?
陳雲在論壇上說,華夏文化是高等文化,有其優越感,香港則為最後一個華夏文化保留地,應要「再中國化」,重新談華夏文化;而中國文化卻容許人腐敗,只是互相包容的文化。香港亦能夠以自己既文化道德素養教化人,他稱城邦論其實是華夏帝國主義論或天朝帝國主義論,只是未能做到。城邦論是以一個政治偽裝方式令香港有強烈本土利益政治出現,令人有本土覺醒後,此偽裝便會除去,陳雲疹在論壇上更說,「城邦論係一套同中共勾結的餌,到依家都勾結唔到,係因為香港未有主體……要香港先有政治主體才可同中共合作,呢個係政治現實。」
梁國雄、成名和張秀賢皆對其說法有所質疑,梁國雄更認為華夏文化的定義有其問題。城邦論如以精英主義去建構華夏文化,以一個城邦凌駕另一城邦。他續說城邦論根本不能處理中國問題;若說處理中國問題「無着數」,互相不去解決對方的問題,只說城邦自治是不可行,香港沒有可能獨立,要依靠周邊地區。
成名:港中角力,港人利益行先。
訪問成名有關看法,對於陳雲的華夏文化之說,成名反問三個問題:一、是否大部分香港人都認同華夏文化?二、香港人所擁有的華夏文化的持分是否必然較高?三、是否所有內地人都沒有擁有華夏文化?而且中港矛盾不只是文化構成,更是政經所造成,不能單從文化看兩地矛盾。
練乙錚曾在信報評論港中關係「『港中協調』(港字行頭、香港優先)而不是『中港融合』,方是正道;『協調』的意思就是,有需要才合作,否則各搞各的,保持一種制度和心理距離。」成名認為協調二字令人有平起平坐之感,故以「港中角力,港人利益行先」形容兩者關係,更為貼切。他說中港矛盾不應期望由北京、香港政府或商界主導去解決問題,而是由香港人組織向北京、香港政府施壓,為香港爭取。
成名亦不贊成全面中港區隔之說,認為難以爭取香港人支持,最後只會淪為口號。當中港出入口貿易在過去20年佔香港國內生產總值(GDP)愈來愈多,全面中港區隔之說是不現實的說法;但當中國出現愈來愈多的影子銀行、地產泡沫、勞工問題時,其經濟高速增長已放緩,若香港繼續倚靠北京,危險性是高。故成名認為大方向是,要爭取港人利益,香港的經濟要返回九七前多元化的格局,香港就是在經濟上太倚靠北京,政治上才被操控得多。
「蝗蟲」與「香港人」之別
論壇上由城邦論、蝗蟲論至民族文化論,梁國雄認為此等論述已超越原本的社群問題,已如精英主義或法西斯主義。孔誥烽在論壇上亦表示反對蝗蟲論,一來蝗蟲乃非人性化的比喻,二來蝗蟲一詞無法形容捕捉中港矛盾以及內地人在港的行為表現。他亦指出在內地觀察內地人的行為,其素質與來港旅遊的內地人的行為素質有所不同,要視乎來港人士的階級背景。陳雲當時回應蝗蟲論並非由他創造,而是「高登仔」,但他說他的確會種族歧視,歧視沒有教養的人,歧視「不德之人而居於上位者」。
成名:陳雲應避免hate speech,此等只會造成雙向仇恨。
成名認為應避免hate speech,如李旺陽、蝗蟲論,對中港都沒有好處。訪問中,成名反問,即使蝗蟲論並非由陳雲創造,而是「高登仔」,陳雲會否可能都有贊成此用法之意呢?孔誥烽曾反駁成名「要分開angry speech和hate speech」,訪問成名有關回應,他解釋蝗蟲論是負面標籤,特別在中港矛盾嚴重之際,一次的負面說法當然不會引起仇恨,但多次引起的不會只是 “anger” ,而會深化為仇恨。他認為香港人可以承認自身文化的優越感,但不一定要歧視另一族群,更何況一個族群未必比另一族群差劣,香港的確某方面政治上文化上優勝,但內地亦有優勝之處,若一方歧視另一方,對雙方都只會造成 “hate speech”。
而且蝗蟲論遠離現實,香港人身份認同可以並非香港出生,只要文化上認同香港主流價值就是香港人,正如本土的「台灣人」論述:「無論什麼時候來到台灣,只要認同台灣、認同台灣優先,就是台灣人」,無需自視為「本省人」,其餘為「外省人」,台灣人的身份不一定是台灣出生。這種政治定義亦可用於香港的情況,無需建立不必要的對立。
本土利益與普世價值之爭
論壇上,陳雲認為普世價值、世界公民、和理非非等說法要「時晨到」才可在社會談論。孔誥烽當時亦認為權力伸張是先要以社群張開,才可發展普世價值,否則只如美國般成為帝國主義,亦不能以普世價值抵銷中港問題。而且他認為純談普世價值只會變為高等華人的話語,若要談普世價值,同時是要討論建立社群政權,兩者不可分割。另一方面,成名、梁國雄和張秀賢,不認同陳雲和孔誥烽之說。成名和張秀賢認為香港政府若不斷向內地靠攏,只會失去自己的位置,但港獨亦非現實,普世價值與香港本土利益不存在衝突。
成名:普世價值可作為香港人的一個籌碼,向中國施壓爭取民主
成名於訪問中,不認同普世價值的討論或存在,不能達到港人利益優先為原則的說法。而且,民主精神是普世價值的一種有很大的事實基礎,可套用於每一個人應擁有的價值,普世價值可作為向北京施壓爭取民主的槓桿。但成名認為香港不應太介入內地事務,香港可有一個角色幫助或教育內地,但若涉足太政治性的內地事務,現實上是危險的,此舉有可能推動中國給香港民主,但同時亦有可能加強顛覆性,令北京的強硬派收窄給香港民主。
陳雲曾說中國若有民主是咀咒,並非幸事,因擔心中國只有表面上的民主,易發生「多數人暴政」,成名認為這只是武斷的假設,根本沒有印證,民主不一定小數服從多數,要視乎民主質素,基本的小數人權益要有保障,有其機制,自由民主制(Liberal democracy)則是能夠透過憲法保障個人及少數派權利和自由,同時也限制多數派及其選出的領導人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