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發生重大的社會議題,不少團體均會發表聲明,表明對該議題的立場。共產黨宣言,可說是這一切宣言中流傳最廣,影響最甚遠的一篇。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發表宣言,在165年後仍要讀,當然不是因為左翼學會教條主義地視之為左仔聖經,而是因為宣言提綱揭領地說明社會主義對歷史發展的觀點,對當時各種論敵的回應,以及社會主義的行動方針,有力地回應當時的社會問題並提供出路。
我們看到宣言對資本主義發展的預言——資本隨著西方在世界各地殖民達致全球化;市場機制把一切能容納的都納入去;工人的力量日漸低落——在今日很不幸全都驚人地實現。而當日的各種論敵,至今仍然以別的形態出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今日更應認真對待宣言提到的出路。
無限制的商品化
今日的社會實在是非常怪誕的,一切常識都好像被否定了。比如說,人人都需要一個居所。但在今天的香港,很多房屋不是用來住的,而是用來儲蓄、保值、炒賣的。不但是有樓人士,買不起樓的人也是這樣想,好像這是安穩生活的唯一門路,卻從來沒有想過有多麼不合理。
再舉一個荒謬絕倫的例子。筆者想破頭也不明白,明明生兒育女是所有人的基本權利,也是社會維持下去最重要的一環,為什麼在醫院生產嬰兒最低消費也要過萬元?
宣言的第一部份正正要解釋「商品化」的過程。宣言的作者進而預示,資本為了不斷增生,除了在地域上無限擴張,更會吸納一切有形無形的事物,令它們通通變成可買賣的商品。
在讀這一段的時候,我們必須認識到1848年的世界與今日大大不同。當時資本主義僅在起步階段,經濟大部分都限於實物(例如各種食物和日用品的買賣)。那時沒有龐大的服務行業、沒有炒股、沒有大眾傳媒(沒有收音機,更不用說電影、電視和電腦)、教育不普及、交通和通訊比現時慢得多。然而在全球化的今日,我們看到宣言預示的歷史進程驚人地實現。透過籠罩大地的市場,可口可樂、Toyota和Facebook的力量好像無堅不摧,打破所有國家文化的界限,滲透到世界每一個角落。連一些過去完全無法想像可以用來賣錢的東西,由人人生活所需的飲食、住屋、交通,到九龍皇帝的街上隨意的塗鴉、電影公式化的情感賣弄、麥當勞店員機械化的笑容(笑容免費供應!),單純以瘋狂消費作為慶祝的節日,一切都可作買賣,而且只能用作買賣。甚至人能夠自行創作一些名為金融的數字遊戲以令資本倍增。這一切作者當然無法一一預見,但資本擴張的預言,卻不幸完美地實現了。
商品化的破壞力在於消滅一切關係,只剩下買賣關係。不能被買賣的東西,則毫無意義。一些我們會珍視的價值,例如鄰舍互助的關係、歷史文化和環境,在發展的無上權力之下都要讓路。近年種種重建和保育的抗爭,都直指這種矛盾。
勞動者的弱化,資本家的坐大
這些買賣中最重要的一種是勞動力的買賣。隨著工業化,勞動者變成機器的附屬品,不斷長時間重複做相同的小工序而工時越來越長,待遇越來越差。在宣言之中的第二章,便詳述了這個資本/勞動對立的演變過程,以及引發出來的種種社會問題:「機器使勞動的差別越來越小,使工資幾乎到處都降到同樣低的水平,因而無產階級內部的利益和生活狀況也越來越趨于一致」、「資產者彼此間日益加劇的競爭以及由此引起的商業危機,使工人的工資越來越不穩定」、「單個工人和單個資產者之間的沖突越來越具有兩個階級的沖突的性質」、「以前的中間等級的下層,即小工業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業者和農民----所有這些階級都降落到無產階級的隊伍裡來了,有的是因為他們的小資本不足以經營大工業,經不起較大資本家的競爭;有的是因為他們的手藝已經被新的生產方法弄得不值錢了。」這些章句,在第二章隨處可見。
觀乎我們身處的城市香港,作為所謂的金融中心,經濟年年增長的同時,六分一人活在貧窮線以下,十分一人每日超時工作。其實勞動者從來沒有消失,只是從體力勞動變為服務業和各種辦公室工作罷了。再望遠一點看,我們眼中的改善,不過是把血汗工序搬離我們的視線,外判到第三世界的結果。
再說,隨著工序越來越簡化,同時零散化和外判蔓延到各行各業,工人無法團結,議價能力遠較過去低落的情況下。工人失去自我形象,認同統治者的價值,因小恩小惠而滿足。從這個角度看,今日打工仔的力量,甚至比百多年前更弱。
此消彼長之下,資本家的力量越來越強大。他們能利用經濟方面的影響力干預政府施政,李嘉誠的面子大得要胡錦濤親自要求要協助維持香港繁榮穩定即是明證。他們亦能動用傳媒作為喉舌,每當經濟政策推出,傳媒的注意力總會集中在幾個地產商而非廣大市民身上,甚至市民亦視這種狀況為理所當然。這是金錢主導之下,不但擁有資本即擁有權力,更連能主宰意識形態的結果。
回應路線不同的黨派
認清工人的苦況及商品化是社會上嚴重的問題,並理解資本主義是其根源僅是第一步。接下來就有必要謀求解決的辦法。事實上,反對現行制度的人不少,然而他們之所以要反對,都出於不同的動機,運用的手段不同,希望達致的結果都不同,因此也不一定是同路人。
這種對路線與策略的敏感,正正是宣言其中最重要的洞見。觀乎香港,我們很多時為求方便,往往便只將勢力劃分成「建制」與「反對派」(或是泛民)。但這種簡單的二分其實有很深刻的問題。那怕在某一個議題上(例如普選),大家有共同的標準,但這並不代表大家就一定是朋友,在未來路線上隨時會變成敵人。如果我認真想改革社會,怎樣仔細劃分進步或是反動力量,是一件無可未免的事。在宣言的第三章之中,馬克思便嘗試列舉不同的反對勢力,有「反動」、「保守」、「空想」三種性質的論敵。時至今日,這些論敵仍然有一定市場。看看現時香港各種「反梁」的勢力就一目了然。
「反動」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大地產商、唐營和鄉事派。顯然它們完全無意改變社會——不論政治或經濟方面,但毫無疑問他們是反梁的。不為別的,單純是因為現任政府損害它們既有的龐大利益。
「保守」的影響力在民間相當大。一些精英往往以人道之類的理由提倡對社會問題作小修小補的改變而不鼓勵全盤改革,因而絲毫不損他們的既得利益。而這些小修小補,也僅限於略施小惠提供物質利益而欠缺長遠考慮。同時,他們把社會問題的責任全數放在個人身上而漠視制度問題(在這方面,環保政策最有代表性)。這類人大都為專業和中產人士,在香港「反建制」的聲音當中可說佔主流地位,當中包括一些主要泛民政黨和傳媒。在倒董倒梁,爭取普選時他們爭先恐後。但到了討論最低工資、退休保障和公共房屋時,他們往往顯得扭扭捏捏,甚至簡單地以「民粹」和「福利主義」將之否定,顯示他們並不代表廣大勞動者,而是要保障他們自身作為小老闆小業主的利益。
「空想」指一些抽空社會實況和歷史背景而幻想社會藍圖,並大聲疾呼公眾追隨的人。這些想法的吸引力在於跳過所有現實困難。然而正因如此,大都無法實行;即使能夠實行,也僅限於很小規模。
由此可見,有些人看似是同路人,不過是碰巧反對的對象相同,事實上卻是敵人。目的相同,背後理念不同,因而使用的手段和指向的結果不同,其實也不難理解。再舉一個簡單例子說明。在零三七一遊行,人人都高呼董建華落台。當時筆者收到一張傳單寫著「還政於神」。同樣是反政府,然而相信大部分讀者都難以認同。
了解到這一點,就明白「不分階級、不分黨派、不分種族、不分國籍,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社會和政治力量」實在不切實際。對於不同路線我們固然應有一定程度的包容,但一味追求「最大公因數」卻是非常短視的。一方面模糊了問題的焦點,另一方面即使能夠達到短期目標,到頭來卻可能不過幫了自己的敵人一把,令真正的改變遙遙無期。
全世界勞動者團結起來
在批評其他路線後,宣言的結尾重申社會主義的綱領。受制於資本和國家壓逼的勞動者固然身在水深火熱之中,但這並非絕望的盡頭。資本靠著剝削受僱的工人才能無限增生。生產與勞動者這種密不可分的關係正正是資本主義的軟肋——當勞動者停下來不再操作機器,生產便告停頓,資本累積嚴密的架構隨即土崩瓦解。資本主義產生了龐大的勞動階級,而他們卻有癱瘓整個體系的潛力。「資產階級生產它的挖墓人」,就是這個意思。
要做到這一點可一點都不容易。與龐大的資本和國家機器相比,每一個單獨的工人微不足道。只有當全體勞動者共同進退,不會因個別利益而被分化,才能成功。因此左翼往往強調組織群眾,而非訴諸一小撮專業精英、政客、以及「有良心」的官商。
而群眾並不限於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在全球生產環環相扣的情況下,只有一個國家革命成功而沒有其他國家支持,是注定會枯萎的。所謂國家和種族,也不過是而人為構成的壁壘。因此唯有不分民族,團結全世界的勞動者,才能打破無孔不入的資本操控。
與流行的說法不同,社會主義說的不是命定論。馬克思不相信理想社會會自動降臨。他要說的是,人能夠創造歷史,卻不是隨心所欲,而是受制於他們身處的歷史背景。在164年前,馬克思認為推翻資本主義的條件——廣大的勞動階級——已經出現,但他們唯有團結起來,才有勝利的希望。
認識世界,然後改變世界
至此,我們看到宣言如何從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預示今日商品化、全球化的狀況,資本的獨大和工人的弱化,以及推動改變的方向。然而除了內容,宣言處理社會問題的進路也值得我們借鏡。
面對1848年的種種亂狀,兩位作者並沒有馬上常識性地作出各種訴諸個人或道德的批評,也沒有脫離當時的社會狀況抽空地說應該這樣那樣。相反地,宣言分析資本主義這個結構性問題,並針對資本主義的特點提出帶來改變的方向,回應各種論敵的主張。
當然,共產黨宣言有其歷史限制。其中的一些描述,是評論當時的社會大勢;馬克思也不是全知全能,有一些的預測也不甚準確(比如說家庭部份,或是勞資兩極化)。但就整個現代社會發展的趨勢而言,馬克思所言依然無比準確。更重要的一點,是這份宣言的進路方式:先對當下社會及其歷史作出分析,然後談及改變的可能性與方法,最後評述現下的種種力量及其思想。這種完整的分析方法,實是一種重要的參考。
「哲學家認識世界,問題卻在於改變世界」。有理論基礎地認清事實,按實況而非空想謀求轉變。作為一份提倡全面改變的藍圖,共產黨宣言提供的,不止是政治經濟學分析這套有效的分析工具,還有就是完整解決問題的進路。
參考資料
1. E.M.Wood (1998),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after 150 Years.
2. Eric Hobsbawm (1998),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a modern edition, Introduction